举报
超越旧规条赐生命的主(太9:14-31)
2020-09-21 06:26:41
537次阅读
0个评论
最后修改时间:2020-09-21 08:41:30

耶稣的教训带来了许多更新的创举,让一些习惯于原本作法的人感到不能接受。例如祂与税吏罪人同坐席,表示对他们的接纳。这激怒了法利赛人,认为耶稣不守律法教师当有的规条。本段又有一批约翰的门徒,为着祂与门徒都不禁食,向耶稣提出质疑。让我们一起来看耶稣教导的天国的义,到底重视的是什么?


以旧规矩质疑新作为

「14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15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 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16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得就更大了。17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太9:14-17)


施洗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向祂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充满挑战性,就是以禁食为题来对比耶稣的门徒,约翰门徒,以及法利赛人。后二者都经常禁食,但是耶稣门徒却不禁食。他们质疑耶稣在追求敬虔上,与他们不同调。这群约翰门徒的观念中,仍然保存着旧约的影响,他们认为现今时代,仍应当遵守犹太教的规矩,把禁食当成追求敬虔的操练。因此在这样的对比下,耶稣的门徒比起约翰门徒、和法利赛人,显得更不敬虔。他们想要知道,为何耶稣的会容许门徒这样的操作?他们挑战耶稣教导的正确性。


在马太福音登山宝训第五章,耶稣就曾经教导,禁食不是在外表显得愁苦,而得到他人的赞誉。禁食的真意是为了明白神的心意之故,暂时放下食物的享受,专心亲近神。当神差来的弥赛亚还在时,门徒当与祂欢聚,享受与祂同在的喜乐,正如伴郎还陪着新郎的时候,不是个应该表示哀痛的时刻。唯有当新郎离去,亦即主受死复活升天之后,门徒才以禁食表示哀痛。禁食的作用在于不让口腹的满足,牵引我们偏离对神专心的追求。不在靠着禁止口腹之欲,来换取他人敬虔的称赞。


耶稣将天国的义带进世界,是要将神子民带进一个崭新时代,不是修改原有的旧制度成另一版本。祂教导的天国伦理标准,与犹太教的旧制度,是无法相容的。就如同将未经缩水的新布,补在旧衣服上。两种布料相互不匹配,不仅补不了旧衣服的破洞,反而在洗衣时新布缩水,将旧衣服扯坏。


新的部分与旧的无法匹配。也像是将未发酵的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新酒发酵,气体膨胀,旧皮袋已经没有弹性,必然会涨破。唯有新皮袋还有涨大的空间,足以装下新酒。


耶稣教导的公义标准,是革除旧制度,带进新制度。需要有新的心态去顺从。这原则可以应用在前面耶稣与罪人同坐席这件事上。法利赛人以为耶稣与罪人坐席,沾染了罪人的污秽。但是主耶稣却是以坐席为机会,传递拯救的信息,以福音净化了罪人。这是弥赛亚在救恩时代,主动出击的拯救行动。


当新旧难合的比喻应用在约翰门徒批判耶稣门徒不禁食这事上,表示弥赛亚时代,不再以禁食者外在的痛苦面容,来表示此人是追求敬虔,而是把握弥赛亚还在世上的时刻,抓紧机会亲近祂,享受与祂同在的欢乐。很快祂将会受难离开世界,那时才是门徒表示哀伤的时机。以外在表现来断定人敬虔与否常会失之于主观,而误判他人真实动机。新时代神看的是人心中的动机,而不是外在的表象。


有人将这段经文中新旧难合的比喻,应用在研究新旧约的关系上。倡导恩典福音的平约瑟认为律法与恩典对立。当新约来到,旧约就视同为无用。他认为律法一无是处,与恩典完全不相容。基督来就是要以恩典取代律法。新约时代的基督徒无需遵行律法。他的问题在于过度贬抑律法,甚至连律法当中永恒不变的公义标准都废弃不顾。这与主耶稣对待律法的态度不同。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话却是:「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1)新旧约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新约是旧约的成全。基督来以福音来成全,律法要达到的义。律法要达到的目标已经在基督里得到了成全。用新旧难合的比喻来支持律法废弃论,并不符合基督对待律法的态度。


睚鲁求耶稣救活他的女儿
「18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19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太9:18-19)

这里穿插描述两个需要拯救的女人,一是死去的睚鲁的女儿。一是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妇女。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之处,就是耶稣突破不得沾染不洁的限制,按着求告者的信心,应允他们所求。以赐生命的大能,成全了医治的工作。


睚鲁是个管会堂的人,有身份地位,但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他来到耶稣面前,跪在地上,求耶稣救活女儿。他的请求用祈使语态,他对耶稣有医治能力抱着信心,深信耶稣按手在她身上后,她必活过来。


在马可、路加记载的平行经文中记述,耶稣安慰睚鲁:「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可5:36;路8:50)耶稣说的这两个动词全是命令句,前一个不要怕还是现在式否定命令,表示睚鲁正因着自己女儿死去而担忧害怕。耶稣让失去女儿的睚鲁不要怕。反过来要用信心来代替恐惧,面对所爱的至亲离世,人都会生出仓惶无措的心情。耶稣吩咐他,单单凭借着信心,胜过所面对的恐惧。除了胜过忧惧之情外,也要对神充满信心。凭借信心正是接受耶稣医治的途径。即使这信心是出自于代求者睚鲁。也能让他因着信,经历耶稣奇妙的作为。


此时他当信什么?信心的对象就是能帮助他度过当前困难的耶稣。我们的信心必须有对象,不会只是信一个虚无的幻想。而且还要是个正确的对象,不会毫无选择地胡乱信。正如随便抓住救命稻草,那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主耶稣有丰富的恩典,祂有医治的大能。睚鲁找对了求告的对象,他的求告是有结果的。主耶稣接受了他的祈求,答应去他家救治她的女儿。在马可,以及路加福音中都说,此时从睚鲁家中传来消息,女儿确实已经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耶稣去医治她,还有可能有任何果效吗?让我们静观后续的变化。


血漏女人摸主衣服繸子

「20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21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22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太9:18-22)


在耶稣听到睚鲁的请求,正准备往他家医治她女儿的时候,中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有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妇人暗暗地来向耶稣求救。因为血漏是个妇科的疾病,在旧约礼仪上算作不洁净,凡是碰到了血漏的人也要成为不洁,需要与众人隔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妇人不敢公开地寻找耶稣求救,而是走在耶稣的背后,暗中莫耶稣衣服繸子。


耶稣感受到她的触摸。在马可福音中有平行的叙述:「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耶稣周围观看,要见作这事的女人。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可5:30-34)在拥挤的人群间,众人挤来挤去,碰触是免不了的。但为何耶稣竟然只感受到自己的衣裳坠子被触摸了?因为其他的人的触摸都是无意中碰触,唯独妇人是凭着信心去摸耶稣,因她信耶稣有医治她的能力。耶稣察觉有能力从祂身上出去。于是询问谁摸祂的衣裳,门徒不解,以为这有什么好问的,众人拥挤,互相碰触,很多人都在摸啊!无意的碰触耶稣没有感觉到,只有凭借着信心的触摸,能够得到从耶稣身上流出去的能力。


从这事上,我们看到了,当我们触摸耶稣时,必需带着对祂的信心。妇人的信心从什么事上可以看出来?虽然在礼仪上妇人算不洁净,但是为得到主的医治,她却鼓起勇气,冒着违反洁净礼仪的风险去摸耶稣,期望得着医治。主耶稣不嫌弃她,反而因着她的信心,医治她血漏的病。耶稣对她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突破洁净规矩来摸主,当场被耶稣察觉的妇人,心中必然感到恐惧,耶稣安慰她,无需害怕,当刚强起来。主耶稣说是妇人的信救了她。这话当如何理解?信怎么可能是拯救的主体呢?妇人的信引她来主面前求主医治。因着她的信,得主医治。当然医治行动的主体是耶稣,妇人是透过信心,向医治的主发出求告,这期望得医治的信心,让她的病得到救治。因此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说完这话后,妇人的血漏立时痊愈。这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来到主的面前,当抱着对祂的信心,知道主有恩典、有怜悯,愿意怜恤我们的苦情,祂也有能力医治我们的疾病。我们无须担忧退缩,单凭着信心,向祂伸出求助的手。凭着信心的求告必得主的回应。


主让闺女从死亡中活过来
「23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24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25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26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太9:23-26)

前段经文提到睚鲁来求主时,闺女死了。马可,路加福音的平行经文则说,闺女快死了。但是在耶稣决定去医治的时刻。有人传来消息,闺女已经死了,不必劳动先生。马太福音是简化的叙述,与另外的两处详细的叙述不冲突。三段经文都表明,在耶稣去之前,闺女确实已死,但是耶稣仍然决定前往。因为他知道祂要去做一件众人觉得不可能的事,就是让闺女从死里活过来。


耶稣来到时,连哀悼的吹手都来了。请人来哀哭是犹太人哀悼的风俗。主耶稣在此刻却宣告:「她不是死了,是睡了。」意思是她还能再起来。这话领众人觉得不可思议,遭到人嘲笑。表示他们不信死人能活过来。这些不信的人被耶稣撵出去后,耶稣走进去,拉着闺女的手,带着她从死亡活过来。耶稣伸手碰触死人这行动,依当时礼仪来说,也算成不洁净的。耶稣愿意突破这种外在的规矩,用大能将闺女从死里救活。可见基督拯救的大能,是超越洁净礼仪的限制,使污秽得以洁净,使死亡转变成生命。


在耶稣的牵引下,闺女活生生地从床上起来,见证出主耶稣有让死人活过来的能力。这件事就传遍了当地。耶稣行神迹的目的是向求告的当事人,以及周围的人,见证祂的身份。先知以赛亚曾预言,当弥赛亚来临的时候,「死人要复活。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阿、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赛26:19)行神迹奇事是先知预言,弥赛亚的记号。主耶稣使睚鲁的女儿复活,正向众人证明了祂是弥赛亚的身份,凡信祂的必要得到拯救。


耶稣开了瞎子眼睛
「27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28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作这事吗? 他们说,主阿,我们信。29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30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31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太9:27-31)

圣经中出现多次耶稣医治瞎子的事,在马太福音后面的经文,也叙述了耶利哥城外路旁的巴底买(太20:30-34),与此处叙述的两个瞎子并不是同样的人。


这里的两位瞎子呼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大卫的子孙是对弥赛亚的称号,他们听闻耶稣行的神迹,相信耶稣正是神差来的弥赛亚。为了能看见,他们呼喊寻求医治。因为他们知道先知预言,弥赛亚有开瞎子眼睛的能力:「那时,聋子必听见这书上的话;瞎子的眼必从迷蒙黑暗中得以看见。」(赛29:18) 他们深信耶稣就是能医治疾病的基督。


耶稣听见他们的呼喊,见他们来寻求医治,问他们信祂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阿,我们信。」这是个单纯的信心。信耶稣医治的能力,即是信祂弥赛亚的身份,不单是信耶稣做得到一件对他们有利的事。凭着这信,耶稣摸他们的眼睛,按照他们的信心,给他们成全了。耶稣不嫌弃残疾人的求助,祂心中满怀对他们怜悯,愿意他们脱离痛苦。更重要的是,要借着医治的工作,显出祂弥赛亚的身份。因此信心成为非常重要的管道,凡是信耶稣是弥赛亚,有能力施行医治的人,都能得到医治。重点不在于人的病得医治,而在于借着医治能力,显出祂是基督的身份,让众人信靠祂。


结论

在第一段落,耶稣针对约翰门徒对祂让门徒不禁食发出挑战。声称自己和法利赛人经常禁食。耶稣用比喻告诉他们,禁食的目的是专心与神亲近,当神差来的弥赛亚还在世上,岂不是应当把握时机与祂欢聚。待祂受死复活升天后,此时禁食忧伤才是应该的。接着耶稣用新布补旧衣,和新酒装旧皮带来类比,当时抱着固陋传统的人,想用旧规矩来衡量耶稣带来的更新作为。耶稣陈明新旧观念是难以混合的。


后面段落连续描述三个神迹。这些神迹中,耶稣突破传统洁净的礼仪。在血漏的妇人摸祂衣裳繸子后,愿意医治她的疾病。并用手拉起睚鲁死去的闺女。这些原本都是沾染不洁的事。祂却不受这些规矩的限制。因为祂知道祂被神差来世上的使命,就是医治病人,让死人复活。开瞎子的眼睛,让救恩临到他们。若不去接触他们,又怎么能让赐生命的大能临到他们呢?让我们体贴耶稣的心意。像这些得医治的人一样,凭着信心向耶稣发出求告,凭信心领受耶稣拯救的大能。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