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神的国度如何降临?(麦克•霍顿)
2021-01-04 07:56:15
449次阅读
2个评论
   神的国度如何降临?(麦克•霍顿)
在我成长过程中,一边唱着《这世界非我家》,一边唱着《这是天父世界》,这很让人困惑。这两首赞美诗体现了基督徒对文化的两种常见且看似矛盾的反应。一种是把这个世界看作一片无神的荒地,基督徒应该尽量少参与其中。另一种观点基本上是把文化转化等同于“国度活动”。
当然,答案并不在于属天与属地的固有对立。毕竟,耶稣教导我们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更确切地说,要寻求答案,就必须理解上帝把我们放在救赎历史的哪个特定阶段。我们还没有进入应许之地——在那里神的国可以直接与地上的国和文化追求等同起来。然而我们已经不在埃及了。我们介于两者之间,我们是半途中的天路客。
在巴比伦,上帝吩咐被掳的犹大人“盖造房屋,住在其中”,为掳走他们的邻舍求平安(耶利米书29章)。同时,祂预言将会有一座新城,一个永恒的国度,作为我们真正的家乡,远超过以色列在迦南的所见所闻。
因此,我童年时的这两首赞美诗以各自的方式道出了真相:在这个世代,我们是客旅和寄居的,但我们“穿越”到了将来的世代(并非某种虚无缥缈的属灵极乐状态),虽然当前身处这个邪恶的世代,但是将来的世代近了。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要认出现在是什么时候:神的国度是什么,神的国度如何降临,以及我们现在应该在哪里找到它。
  基督教是一种文化吗?
  在旧约中,神的国度就等于以色列民族,通过小范围地审判和赐福,预示着终将临到全世界的末日。然而,耶稣建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约共同体。耶稣没有呼吁神的百姓发动圣战,赶出迦南人,而是指出,神赐福给信徒和非信徒。神期望祂的百姓去爱和服侍邻舍(甚至仇敌),而不是论断或给他们定罪(太5:43-48;参见太7:1-6)。麦子和稗子在一起生长,只有在最后收割时才分开(太13:24-30)。神的国度现今隐藏在苦难和十字架之下,通过话语和圣礼拓展。但终有一天,它会成为荣耀和能力的国度。首先是十字架、软弱和苦难;然后是荣耀、能力,并宣告世上的国成了基督的国(启11:15;又见来2:5-18)。
那么在这个过渡时期,基督教徒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耶稣基督是掌管世俗权柄和国家的主吗?至少在改革宗神学中,答案是肯定的,但祂在世界和教会中以不同的方式掌权。上帝正通过护理和普遍恩典来治理世界,而同时,上帝通过话语、圣礼和圣约养育(covenantal nurture)来治理教会。
 这意味着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职业上没有区别。保罗在信中说:“……我劝弟兄们(彼此相爱)要更加勉励。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帖前4:10-12)。新约中既没有要求我们退回到一个私人的隔都(ghetto),也没有要求我们“撤出”文化和政治活动领域。而是劝勉我们,要像保罗那样,去完成一个虽艰难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以爱心和美德服侍我们的邻舍。在基督再来之前,信徒将与非信徒一样经历痛苦与快乐、贫穷与财富、飓风与假日。然而,信徒不会为明天忧虑,不会“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4:13),而是在最世俗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充满活力(帖前4:13-18),因为知道神会使死人复活,并使复兴万物。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就是我们自己也是心里叹息,等候最终得赎的日子,正因为我们里面有圣灵作为凭据和保证(罗8:18-25)。
因此,耶稣、保罗和彼得认为,地上的公民身份是信徒和非信徒的共同领域。主后二世纪的《致丢格那妥书》(Epistle to Diognetus)展现了早期基督徒共同体的自画像:
“  因为基督徒的与众不同并不是由于他们的国家、语言或习俗。因为他们不是住在自己的城市里,他们没有说一些异乎寻常的方言……虽然他们按照各人的命运住在希腊人的城市,也住在野蛮人的城市,随从当地在衣着、饮食和其他方面的生活习惯,但同时,又显示出他们自己天国公民身份的卓越非凡、众所周知的稀有品格。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但只是作为寄居的人。他们作为公民参与各样事务,却作为外人忍受一切。每一个异国都是他们的故士,而每一片故土却都是异地。他们住在自己的祖国,却像外人一样……他们生活在世上,但是他们的公民身份却在天上。”[1]
所以,基督徒并没有蒙召制作圣服,说一种奇怪的属灵方言,或者把他们的工作场所、街道或国家转变成基督的国度。相反,他们蒙召属于一个圣洁的国度,而非这世代的政权(腓3:20-21),并作为公民和邻舍参与世俗事务。“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盼望那将来的城。”(来13:14)。因此,教会作为上帝为传道、教导、圣礼、祷告和相交而聚集的圣徒团契(徒2:46-47),与基督徒蒙召去爱和服侍邻舍这种更广泛的文化活动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常常颠倒这种模式,创造出一种伪基督教亚文化(pseudo-Christian subculture),这种亚文化没有认真对待任一种呼召。我们不但没有“在世而不属世”,而是很容易就变成了“属世而不在世”。
但教会并不是一种文化。神的国度不是我们所创造的,而是我们所领受的。文化的进步是通过集中和集体的努力来实现的,而神的国度是通过洗礼、讲道、教导、圣餐、祷告和相交而临到我们。“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12:28-29)对教会来说,没有什么比在聚会中欢喜地领受和传讲天国、在恩典的盟约中养育儿女更重要的了。他们与我们同为后嗣,与“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份,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一同承受基业,这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安息的福分(来6:4-8)。
一种反文化?
  如果教会与文化不是一回事,那它必定是一种反文化(counterculture)[2]吗?如果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世俗事务上共同承受这世代的普遍诅咒和普遍恩典,那么就没有“基督教政治”、“基督教艺术”或“基督教文学”,正如没有“基督教管道工程”。教会没有权柄在圣经之外约束基督徒的良心,更不用说非基督徒了。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作为“反文化”的教会实际上只是另一种亚文化,是当前文化战争中某个派别的附属机构,扰乱了教会的正当侍奉,即见证基督和属基督的新社会(加3:26-29)。属基督的新社会既不忽视,也不执着于当今的文化冲突。
最近,一位年长的牧师告诉我,越战时期,他所牧养的两位会友——一位是反战人士,另一位是退伍军人——在停车场卷入了一场辩论。但他们之后在圣餐桌旁互相拥抱。这见证了那为我们存留的安息,认识到我们眼下仍要种植葡萄园,以及作为公民支持或反对战争。
    当然,更多时候,当代教会只是反映了文化。渐渐地,我们不再是一座以基督为中心的圣城,而是成为宣扬个人自主、选择、娱乐和实效性的城郊扩张(suburban sprawl)[3]的一部分。这些价值观可以建设高速公路和商业,但不能跨越文化差异和代际鸿沟,维持重要的羁绊。曾几何时,教会牧养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以各自不可缺少的恩赐,在基督的身体里合而为一。现在,教会屈从人口统计学和市场营销学,常常导致这种代际结构的断裂。如果这是社会领域中令人担忧的趋势,那么对于主所设立的盟约共同体来说就更令人不安了。
若要成为真正的反文化,教会就必须先接受并见证彼得在使徒行传2:39中的宣告:“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的神所召来的。”这应许不仅是给我们的,也是给我们的孩子的。根据社会学家克里斯汀·史密斯(Christian Smith)最近的研究,福音派青少年接受“道德的、治疗性的自然神论”(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4]这种人生信条的可能性只比同龄的非基督徒低一点点。由于我们教会的教导越来越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并且把年轻人当作信仰的模糊群体,以甜言蜜语哄骗他们,让他们认为上帝很“酷”——教会面临丢弃这应许的危险。今天我们青年团契中那些“热情满满”的青少年,往往是明天的怀疑论者和教会老油条。他们不需要更多时髦的基督教口号、T 恤和其他亚文化旁门左道,而是使他们长成基督身量(以至和基督同作后嗣)的蒙恩管道。
   最近,有人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记者安德森·库珀(Anderson Cooper):“你认为吸引年轻观众是你工作的一部分吗?”他回答:“我从未参加过旨在吸引年轻人的会议。我认为用不同的报道方式来吸引年轻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年轻人和年长观众想要的是同样的东西:有趣、精彩、引人入胜的报道。如果你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而改变报道的方式,这有点像父母出门为你买‘酷’衣服。”在我们的文化中,宣传效应(publicity)决定——其实产生——相关性(relevance)。但传讲圣道正如新闻报道,其本身就会产生宣传效应。圣道会产生其自身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一个跨越几代人的共同体。
  彼得说,这应许不仅给我们和我们的儿女,而且给“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2:39)。祂是怎么呼召他们的?通过传讲福音。事实上,彼得的应许就是这样一种讲道的一部分,宣告基督是圣经的中心。使徒们拒绝设立圣约教会(“你们和你们的儿女”)来反对宣教教会(“一切在远方的人”),而是坚持自己的呼召,成为神在世上施行拯救行动的前哨站和避雷针。
   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反文化共同体,就必须从拒绝任何自力(不管是创造还是救赎)观念开始。这是上帝的拣选,不是我们的选择;是上帝“计划的共同体”,不是我们的计划;这是上帝赐下的蒙恩管道,而不是我们为扩展上帝国度雄心勃勃的项目、计划或成就。在今天,“反文化”往往意味着肤浅的道德主义,比如,倡导两性贞洁,合理消费,或是创作出以基督教英雄为主角的正能量小说,去除歌词中的脏话,鼓励积极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我所熟悉的许多教会也和周遭的文化一样痴迷于个人灵性、医治和情感主义的宗教。这一切都让我们只关注自己,就像狂欢节上的孩子,而不是半途中的天路客。
   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描述了农村地区迅速衰落,这些地区正在让位给大型购物中心和同质化的跨国公司。他主张:“我们必须学会像一棵树一样成长,而不是像一堆火。”贝里指出,我们正在失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能力,因为这需要忍耐、爱心、学习和努力,换句话说就是根基。有些人用“慕道友”这个词来形容我们试图在这种文化中接触到的人。但事实是,他们和我们更像游客,而不是慕道友,更不用说天路客。他们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去消费体验。
   教会在陌生邻里、旅游景点、个人选择至上、区位人口统计和市场营销中能成为一种反文化吗?是的。教会可以像在城市或小城镇一样,在城郊扩张中轻易存活,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是由将来世代的现实决定的。这是靠神的工作,而非靠我们的工作(这世代伏在罪和死的权下)。毕竟,这是天父世界,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匆匆过客。
注解:
[1] 克莱门等,《使徒教父著作》,高陈宝婵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319-320页。
[2] 反文化(counterculture,或译反主流文化、逆主流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这种文化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通常与主流文化所规范的习俗大相径庭,有时甚至相反。在成规束缚的时代下,一个特定的群体可能会组织一个反文化运动,表达自身的思潮、愿景及梦想。当运动的力量达到临界点时,反文化运动甚至能撼动主流文化。
[3] 城郊扩张,或称城市扩张(urban sprawl),是指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大幅向外发展,侵占城市边缘的乡郊地区并形成低密度、单功能,且通常依赖小汽车的社区。该术语除了描述特定形式的城市化过程外,也常常涉及其社会和环境上的后果。
[4] “道德的、治疗性的自然神论”是社会学家克里斯汀·史密斯和梅林达·丹顿(Melinda Lundquist Denton)在2005年出版的《灵魂寻求:美国青少年的宗教和灵性生活》(Soul Searching: The Religious and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一书中首次引入的术语,用以描述美国青年的共同信仰。QQ/微信联系:271087029
收藏 0 0
    2021-01-04 07:57:24

    1204分钟
    今天 06:03 来自 iPad mini
    【爱与欲】
    许多基督徒将圣经《雅歌》的内容释义为“爱”与一种正面的“欲”,
    我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大家讨论。
    “爱”的释义没有问题,我们来讨论“欲”。
    我认为将这种“正面的欲”解释为“需要”会更准确。一种
    因上帝丰盛爱,对人的供应,即“恩典”。
    如同,主祷文中提到上帝提供人“每日的饮食”,是神对有质量生存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使得人借着与祂的联系去独立领受。它既包含爱恋、依恋的情感,
    也包含性的愉悦。

    我个人认为,将这种“供应”译成“欲望”,
    本质上是将它们的主体从造物主身上移到了人类的身上。
    我们知道从人发散出的只能是圣经中提到的“情欲”,一种与圣灵相争的肉体表达。它们不能是“正面的”或说“健康的”“欲”。
    圣经如此评价它们的:
    “因为世界上的事,就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出于父,乃是出于世界”【约12:16】

    所以,在神里没有“禁欲”,只有自律与克己,
    只有“节制”,就是圣经所说的 圣灵结的最后一个果实🍒。

    事物背后的驱动力,“意志”决定事物的属性。
    事物本身没有灵魂,它们只是工具、方法,
    背后的“意志”,使之获得“方法论”的意义。

    神籍着“爱”,提供给人“爱”与“性”的需要,是祂在造人的时候就考虑周详的。
    祂造男人,又造女人。
    “私欲”(“情欲”)引诱人,听从园中魔鬼的话,
    是人类“意志”首次见光,从此
    人在情欲上再不能自持。

    如果有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我们就更容易区分
    神性的“爱”与“性”,与人性的“情爱”与“情欲”,
    不致于困惑在概念里、迷失在现实中了呢?又,
    最终坚定 “供应”是神圣的,不容玷污与亵渎呢?

    凡神无价赐予世界的,都不是“欲望”,它们出于神,属于神,也属于人。
    阳光不是、文明不是、劳动所得不是、尊严不是、怜悯不是、基本生存空间与物质不是.....
    人欲将它们从我们手里拿走时,都告诉我们这样的话,
    “不要自私、贪婪;要有爱心。要献给人类、人民、各种‘偶像’”。这就是个
    “方法论”了!

    “照着肉体的人,思念肉体的事;照着
    灵的,思念那灵的事。”【罗8:5】
    所以, 贪婪是“欲”、精神控制是“欲”,仇恨、争竞、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等,都是“欲”。

    这些才是人类要送到地狱里去的,
    因为它能引领人与世界 在享受肉体“一个又一个高潮”的“辉煌”时,走向物质与灵魂一次又一次的
    没落、失败、直至死亡。

    谢谢阅读。
    God Bless

    2021-01-04 07:56:52
    @1204分钟
    【再谈政教合一】
    上帝不是“和事佬”,
    基督徒也不能做“有信仰”的和事佬。
    “凯撒的归凯撒”,是说属世的归给世界;
    地上的,不是天上的, 要在尘土里生,也要在尘土
    掩埋。
    真理、公义、生命,属于无尚的君王,
    不能献给“帝王”、人群。
    基督徒要有对世界的论断,这不是来自人的论断,
    这是真君王的论断,也是
    最后的日子 祂对世界的
    审判!
    注:“政教合一”,实为“政府与教庭(现为教会组织分离”,而非“政治与信仰者分离”,是中文语义不清晰造成的。而实际上问题本质不能推到中文上,因为在加拿大有大量的基督徒认为美国的竞选与自己的信仰无关;只需旁观,让上帝处理。是信仰的懒惰与不作为。)
共2条 1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可爱的大能勇士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