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Foolishess to the Greeks 在希腊人视为愚拙 」读书心得
2023-04-13 11:58:03
239次阅读
0个评论
 逐章介绍:
1. 第一章:后启蒙文化成为宣教士的难题
    纽毕真身为一个差派到印度多年的宣教士,亲身遭遇了本土文化抗拒福音的现象。他们抗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福音夹杂着西方文化的色彩。与其说宣教对象抗拒福音内容,不如说他们是对外来文化侵略感到抵触。宣教士向异文化的宣教对象所传递的,是西方文化价值观,还是超越文化之上的福音?这往往是宣教士需要去化解的难题。
    他探讨了后启蒙运动时代的文化,并认为它对宣讲福音信息构成了挑战。他指出,在这个时代,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尊重自主判断等价值观受到高度重视,由于福音信息被视为与启蒙运动的科学和理性主义世界观不相容,因此在这个时期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基督信仰面临信任危机。纽毕真将这种危机视为「宣教的问题」,需要对福音进行新的理解,并采取新的宣教策略。
作者也强调,福音信息对于那些相信的人来说仍然是神的大能,它对世界真正的需要提供了答案,因此需要在这时代中宣讲和传播。他首先探讨了启蒙世界观,他认为这种世界观的特点是信仰理性、科学和进步。他建议这种世界观导致了知识的简化,仅有经验验证的事实才被认为是有效的。这种方法导致了宗教的边缘化和信仰私人化,因为它被视为是主观的且缺乏经验验证。他接着认为,基督教信仰不仅是私人的选择,还是一个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公共真理主张。他建议福音需要以一种能够应对全人,并触及更广泛文化议题的方式进行介绍。这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宣教策略,不仅仅是传福音,还需要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转化。因此,教会需要恢复其宣教使者的身份,由于西方宣教的教会,往往带着基督教国家主义进入宣教工场,而失去了人们对教会的信任。他主张,教会需要重新被构建为一个信仰的社群,这个社群被派往世界上作为福音的见证人。这需要将焦点从维护教会机构的生存,转移到参与神在世界中的使命。
2. 第二章:文化的轮廓
    即使我们知道人类拥有共同的血缘,但是跨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对话从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作者以自己成为赴印度宣教38年的宣教士,对开始学习印度文化,到跟深入理解其内容,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宣教士熟悉的是西方文化,这成为他们去解释海外当地文化的参考系统。凡是两种文化出现相似的部分,宣教士就会用熟悉的本文化去解释相似的异文化。即使如此,仍难免会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其实,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当地人用宣教士能理解的语文,亲自介绍并阐述他们的文化特质。这才会更加免除偏见,接近事实。但是这种人需要能够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又能够以基督徒伙伴的身份,告知他们的福音的想法,十分难能可贵。一般宣教学上称为「和平之子」,他们是宣教工作的桥梁,也是所有初期的宣教接触点。
    作者谈到了欧洲启蒙运动期间思想界产生极大的变革。启蒙运动的特点是拒绝传统权威和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这导致宗教退出了学术界的主流、个人主义的崛起、及科学知识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改进了人类的生活,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理性和经验证据的强调导致了人逐渐拒绝信仰。进一步导致了一个世俗化的社会,没有终极的意义或目的。
为了应这一挑战,纽毕真提出,基督徒必须陈述一个令人信服的福音异象,回应人类最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
3. 第三章:神的话在世界
    纽毕真强调了理解传福音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他认为福音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必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传达的信息。基督徒必须学会理解听众的文化预设和价值观,以便能有效地传达福音信息。同时,福音也不仅是一套教义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个人的转化,也涉及文化的移风易俗。他建议,基督教信息是一种对福音呼召的悔改与信靠,这导致了新的生命,和活出爱人如己的动力。
    他强调,在尝试在被世俗主义和相对主义所影响的文化中传播福音时,会遇到一些挑战。在这样的文化中,客观真理的概念常常被拒绝,人们更可能将宗教看作是个人偏好而不是客观的真理。在世俗的文化中,教会必须与其它的世界观进行对话,认识到它们也具有真理的元素,可以被肯定和融入到基督教对世界的理解中。本章强调了基督徒在传福音信息时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敏感度,认识到福音必须被翻译成传达它的文化中的语言和思考形式。
4. 第四章:我们能知道什么?与科学的对话
    纽毕真探讨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他承认科学和宗教常常被看作是相互冲突的世界观,但认为通过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角色,可以使它们和谐共存。他认为,科学关注经验观察和事实发现,而宗教关注意义和价值。他主张科学和宗教都在寻求真理,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关注不同的现实层面。因此,他建议将科学和宗教视为互补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而非对抗的力量。
纽毕真也承认,在试图调和科学和宗教时,确实存在着一些挑战,特别是涉及宇宙的起源和人类本性等问题。他建议对这些问题采取细致且鼓励思考的方法,认识到科学和宗教的局限性,并寻求将它们的洞察力整合成对现实的全面理解。
5. 第五章:我们该做些什么?与政治的对话
    纽毕真探讨了基督教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基督教信仰具有政治意义,基督徒活在政治的环境中,必须保持对政治的参与,以促进正义和公义。他认为,基督教为政治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其基础是对神主权和每个人的固有尊严和价值的肯定。他强调,基督徒的政治参与应该以服务公共利益和促进所有人的福祉为指导,特别是弱势团体和边缘化的人。他还承认,在将基督教价值融入政治体系时会遇到挑战,特别是在一个具有多样宗教和意识形态观点的多元社会中。他建议基督徒必须与其他人进行建设性对话,寻找共同点,共同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
5. 第六章:我们必须成为什么?对教会的呼召
    纽毕真强调了教会作为向世界作见证的重要性。教会需要忠于从神而来的召命。他认为,教会的使命是成为神国度的预现与记号,这意味着在生活和见证中具体体现神国度的价值和美德。他建议教会必须以深厚的社群感为特征,并充满爱、宽恕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强调了教会在向世界作出合一见证的重要性。他承认教会的多样性和神学上的差异和实践上的不同,但他主张教会必须在使命和见证中追求合一。
    他还讨论了教会在后现代世界中面临的挑战,其中主流文化往往将基督教视为不相关或什至有害的。他建议教会必须以理智和尊重的方式与更广泛的文化进行对话,同时坚定地见证福音真理。

阅读心得:
1. 西方社会同样需要宣教:作者在受差派到印度宣教近四十年后,归回英国从事教学与写作的工作,他观察英国在他离去的四十年来,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倾向世俗化更加严重,原本对绝对真理的信仰被边缘化,对终极目的追求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将信仰归入个人领域,不再能对社会主流产生影响。这是作者感到忧心之处。
英国社会虽然被算作是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社会,但在纽毕真的眼中,却是一个后基督教的社会,需要接受宣教的新工场。他用自己从当初如何将福音传向印度文化,向异文化宣教的方法来面对英国社会。虽然福音的许多元素对英国人来说等于是根深蒂固,一出生就存在于原本的西方文化中。但是今日的西方社会已经与过去不同,就文化层面,他们还备有信仰的某些习俗,例如:重大节期的庆祝、婚丧喜庆的仪式、面对生死的观念。但是在主流的思想界,整个西方社会尽可能地将信仰排除在外,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与主流的理性主义、科学思想抵触的。
2. 教会如何向西方文化传讲福音:纽毕真认为教会需要针对当今文化关切的问题提出合乎信仰的回应,以证明福音对于世俗社会的重要性。这需要真切思想非基督徒提出的挑战,对于反对意见诚恳地提出看法,并活出福音如何解决人类最深层次需求的见证。
不单在理性层面化解世人的疑惑,他也认为教会需要通过行动和生活让人感受到基督的爱。他相信当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福音,展示福音在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伦理和其它生活领域中的转化力量时,世人能够见到福音真可以带来人生的正面影响。教会在这方面对福音的见证将是最有效的。
3. 以深思熟虑的方式面对世俗挑战:本书作者建议基督徒以认真、尊重的态度与我们周围的文化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作者认为基督教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与现代世界有关。他建议教会在保持对福音真理见证的忠诚的同时,与更广泛的文化进行对话。书中的一个关键主题是基督徒需要对他们所生活的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辨别出它是如何被世俗和人文主义思想所塑造的。基督徒不能简单地接受流行文化,而必须成为以批判态度来面对文化,体现神国度的价值和美德。

批判性思考
1. 与世俗文化进行对话的困难处:作者在文中建议教会,与其在与文化对抗的过程中闭关自守,最后会在主流社会中完全失去影响力。不如积极地与世俗文化进行对话。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困难。困难存在于几个方面。首先,因为世俗主义是基于关乎现实和人类存在本质的预设,它是一个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信仰体系,本身与基督信仰是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其次,基于历史上世俗文化曾受到教会压制的事实,他们可能对体制性的教会存在抗拒的态度,并认为其为固陋过时的思想。
    另一个困难存在于教会内部,教会的领导群十分重视教义的持守,每当出现信仰辩论的时刻,经常会逼得教会走回更保守的路线。所以基督徒对于对话也兴趣缺缺,因为觉得对话双方没有共同的立场,如果双方对话顺利,达成某种共识,有可能被教会内部保守的力量视为妥协,造成对话者两面不是人。
    基督徒中间并不乏在各门专业上内学有专精的精英,但是一旦面对与世俗文化的对话,当如何协调专业知识与信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科学讲究的是理据或实证,而信仰所处理的往往是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性的问题。教会一般不太可能自己组成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或历史学的专业团队,来以实证支持圣经的可靠性。往往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已经广为接受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推论圣经的内容与科学并无根本冲突。这也是目前教会界能够做到的范围。
    教会界需要有更多专业的人力,能够在各学科上提出合乎专业的意见,同时向着世俗世界传递信息,支持基督信仰并不抵触科学的研究。
    世俗文化对教会的偏见和歧视存在已久,或者也是因为教会对世俗化的抗拒与批判,让他们觉得教会是一群在政治立场上与他们对立的团体。这种偏见阻碍了和平对话的可能性,基督徒当主动伸出友善的手,为与世俗文化进行有效对话创造机会。
2. 如何与世俗文化进行对话:虽然世俗文化与基督信仰间存在观念上的冲突。但双方绝对有对话的空间。为了化解偏见造成的敌对关系,许多神学家一直尝试做出对话的努力。与世俗文化进行对话,能够使教会更加理解世人所关注的想法,以期待能不存偏见地对待他们,友善的对待关系对将来与他们分享福音信息至关重要。世俗文化并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背景。虽然有的比较排斥信仰,但是对信仰友善的团体仍然存在,不宜将他们一概视为敌对。
    因此,谦虚和尊重是进行对话的关键,要先寻求理解和倾听,而不是急于让对方理解我们的立场。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如同公平、诚实、宽容、扶贫济弱等美德,都可以成为双方对话的基础。基督徒可以为世俗文化带来建基于信仰的独特观点,在为人处世的态度、人生终极目的、和职业道德等问题上提供洞见,这些问题在纯粹的世俗话语中通常被忽略。通过与世俗文化进行对话,基督徒可以建立理解的桥梁,为人们创造接触福音信息的机会。
    纽毕真提醒教会,对话并不意味着扭曲福音信仰,为了维持友善关系而在信仰上妥协。教会需要对于对话者的思想背景有适当的了解,并且在福音的光照下提出批判性的意见。福音带给世界的贡献是一个有完整系统的世界观,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野,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关。按照福音的洞见,我们能够回答世俗文化最深刻的问题。在前述的作法上,作者对于对话能正面进行抱着乐观的想法。
3. 在对话的过程听取改进的意见:作者提倡教会与世俗文化进行对话。他敦促基督徒当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世俗人士的观点,并适当地陈明自己的想法,诚实地表达意见。在今日的社会,我们见到最多的意见表达,最后因着惹动愤怒,而导致极端化的对立。例如每次总统大选,堕胎议题、通婚议题、移民政策、种族紧张关系、对犯罪处罚的宽严程度,都会引起双反火爆对立,教会很容易牵涉进其中,即使不愿意,还是会选边站。
    笔者自己在前几年时,也受到选举宣传的影响,但看到事后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以及极端分子以信仰之名行割裂社会之实,几乎造成宪政的混乱,也对当初所持的保守立场深有反省。
    如果教会从讲台到家庭,鼓励会友以和平的态度对社会事务参与意见,并让这样的讨论在教会中开始。这样指导年轻基督徒对议题看法的主导权就不是在学校而是在教会。基督徒要能对社会议题有合乎圣经立场的思考,非要有足够的传道人能够对议题进行思考,并向会众沟通。在传道人有这样的觉悟之前,基督徒的思想家必定要预先提出论据,成为众人讨论的主题。基督徒能参与社会,并贡献于更广泛的公共事务,必定要从教会开始做起。如果传道人不带头做,在教会界很难兴起这种风气。
    作者能够在四十年前就考虑到这个问题,足见他能预见这种信仰与文化冲突潜在的危机。他所提议的参与对话,可以帮助打破教会和世俗文化之间的隔阂。他敦促基督徒认真检讨自己的偏见,以开放和谦虚的态度向世俗文化传递出福音信息。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