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何必为恶人心怀不平(诗篇73篇)
2020-08-22 03:39:57
660次阅读
0个评论
最后修改时间:2020-08-23 04:48:06

一般来说,见到世间不公平的事,我们心中会有「不平则鸣」的想法。例如见恶人得势,会心怀不平。为何会有这种反应?因为人心中自有一个衡量事情公平的标准,也有追求被公平对待的观念。所谓的「一碗水要端得平」,否则就要泼洒出来了。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要追求公平,事实上世上充满了不平之事。我们从小被教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下善因,必结出善果」。这是我们都知道的「理想状态」。实际上事情发生的景况真是如此吗?大多数时候,现实与理想有遥远差距。我们经常看到:小人得势,不可一世;违法之徒逍遥法外,这些事时有所闻。在不公平之事看多了之后,我们心中是否会有种想法:「既然如此,何苦清心爱主,干脆与他们一样?」在思想这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自问,我们行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要换取别人的善报?当我们见到恶人嚣张,心中是会感到不满。我们心中期待什么样的满足,我们心得满足的基础在那里?很多时候,满足与否是取决于我们看事情的观点。若从人与人之间你争我夺的计较来看,确实我们会在自己遭恶待时心生不满。但是当转眼仰望神,从神眼光重新看待这些不平之事,则会让我们有新的态度。这时我们的心境又会有什么样的转变呢?


诗篇73篇为亚萨的智慧诗。作者亚萨在全部诗篇中作了12首,就是诗篇50篇,卷三中73-83篇。卷三中还有第84-86篇为可拉后裔作,87篇为大卫作,88为希幔作、89篇为以探作。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亚萨的背景,他是利未人。当约柜被迎进耶路撒冷时,大卫初次借亚萨和他的弟兄以诗歌称颂耶和华(代上16:5)。当大卫预备筹组将来在圣殿敬拜的诗班时,「大卫和众首领分派亚萨,希幔,并耶杜顿的子孙弹琴,鼓瑟,敲钹,唱歌。」(代上25:1)大卫之后的王希西家也用先见亚萨的诗词颂赞耶和华(代下29:30)。可见亚萨是个能够作诗歌,能够唱诗,又懂得弹奏多种乐器的敬拜者。他曾经带领过圣殿的诗班。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对神的认识深刻,颂词能带领我们贴近神的心。


见恶人遭遇,心怀不平
「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2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3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诗73:1-3 )

第一节首先说出,神恩待祂的立约子民。这是很多人对神抱持理所当然的期待,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不常是如此。这是作者经一生而得出的感触,为理解全诗之钥,不但指明神能为人成就什么,也道出神对人的心意。神对祂的立约子民以色列的态度,永远是正面地恩待他们。 「恩待」这字原文就是「好」。有首儿童主日学诗歌:「神真美好,神真美好,神真美好,祂对我真好。」神以良善之心意对待属祂的子民,全然为他们好,没有恶意。


神善待的对象是以色列,特别是他们中清心之人。 「清心」指对神心意纯洁的态度。这群对神抱着清洁之心的子民,必然是会受到神的恩待。清心包括思想清洁,基本上它是指完全委身于神。另一篇诗篇也提到「清心」这个词:「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24:4)就连登山宝训中主耶稣也称清心的人为有福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5)这些经文中提到的清心与本节意思相近。诗人必然也是自许为清心的人。清心是指对神的专一之心态,虽然清心之人会身处种种逆境。但是环境变化远不及心态来得重要,而心态可能因为专注于私利而变得嫉妒,也可以因爱而坦然释怀。心态的变化操纵着我们内心对外在逆境的情绪反应。


诗人知道神应当会善待清心者,但是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当人犯罪,神似乎并不注意。因此他险些失去了在神里面原有的平安之心,甚至认为那些无耻之徒得到比敬虔人更好的待遇。当诗人眼光专注在他人身上时,因看到狂傲人兴旺,恶人享平安,他心怀不平(envious),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嫉妒。他坦承因着自己的嫉妒心,让他遇到信心危机,差点被绊倒,脚步差点滑跌。这种事情的发生开始于眼睛观察到恶人狂傲的态度,借着心中生出对他们的嫉妒,最后连脚步都站不稳,几乎要跌倒。诗人毫不隐藏自己看到不平之事,心中生出的负面情绪。我们人生中可能会遇到这种向神生气的时刻,神完全洞察我们内心的隐情,我们无须掩饰。宁可坦然面对它,将自己情绪的问题摊开在神面前,让神来对付。让神扶持我们,免得我们无法胜过而跌倒。


你是否曾经看过曾经信主的基督徒,却因为某些令他过不去的难处,而对神生出抱怨,最后整个逆反过来,成为不信之人。在香港有个组织称为「离教者之家」成员都是曾经信主的基督徒,听他们的见证中说出,他们察觉教会中存在黑暗面,令他们生出对神的怀疑,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最后他们下定决心离开教会。因为他们曾经信主,甚至还研究过神学,对基督教的攻击都相当深刻,直捣核心问题。比起一般对基督教不了解的反基人士更难回应。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理性的说服,是他们无法处理所遭遇的人生难题。有一部电影名叫「神没有死」,片中的一位哲学系的老师,就是个典型的离教者的例子。他曾经在母亲重病时,因为教会众人积极劝他祷告,并给他神必定医治的预告,他自己就积极相信自己的祷告必定能够感动神,而令母亲从重病中得痊愈。事实上他母亲的病并未好转,最后病逝。这结果令他无法承受,一反过去对神充满了期待,转变成对神愤怒。从此放弃了信仰,成为一个激烈反对基督教的人士。片中他是一个哲学系教授,在开课第一天就要求全班同学签下一纸宣告书声明「神已经死了」。班上有一位基督徒学生,因着信仰的缘故拒绝签,他要求这名学生公开辩论,若说服了老师,可以不签。剧情就围绕在两个人唇枪舌剑地交锋了几个回合。最后一次,学生情急之下直接挑战老师:「你为什么如此仇恨神?」是啊!如果神不存在,他怎么会如此激烈地仇恨一个不存在的事物。这种非常个人性的问题,直接挑战了他矛盾的态度,逼得他怒火中烧。他震怒之下,大声回答:「你不要以为我不了解基督教的神,我曾经相信祂,但是发现我被愚弄了。你说的没错,我恨祂!我受够了这些虚假的事物。 」说完就气愤愤地离开教室。这就是一个原本相信基督,最后对神失望而跌倒的例子。这种事情在今日的教会中还在继续发生,如果我们忽视它发生的原因,还会继续不断地绊倒原本信主的人,让他们离开教会。面对的办法不是去攻击这群离教者,而是问自己,如果是我,能够回答他们遭遇的同样问题吗?本篇诗篇就是诚实地呈现出一个眼见恶人兴旺,而心怀不平的人,他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恶人骄傲反享福

「4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5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遭灾。6所以骄傲如链子戴在他们的项上。强暴像衣裳遮住他们的身体。7他们的眼睛,因体胖而凸出。他们所得的,过于心里所想的。8他们讥笑人,凭恶意说欺压人的话。他们说话自高。9他们的口亵渎上天,他们的舌毁谤全地。10所以神的民归到这里,喝尽了满杯的苦水。11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12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13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14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15我若说,我要这样讲,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16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诗73:4-16)


诗人观察到一些现象,令他心生嫉妒。就是恶人不像一般常理所推想的,因行恶而受到报应。反倒是经常看见,恶人比起敬虔的神子民更加亨通。因为他们不信神,不受神诫命的约束,他们所有精力都投注在追求今生的发达,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今生的福乐。因此,为达目的不折手段,反而顺服神的人知道神的公义原则,行事为人受到神所定标准的管制。不信神的人反而在世发达,这岂不是对敬虔爱神之人发出极大的引诱。那何必那么辛苦,遵守神的诫命?牺牲了今生的享受,来生又虚无缥缈地无法掌握。这种信心动摇的意念常出现在信主之人的心中。受苦的义人约伯也曾对神发出疑惑:「恶人为何存活,享大寿数,势力强盛呢?......恶人的灯何尝熄灭。患难何尝临到他们呢?神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伯21:7-17)与本段所描述的十分类似。


更令人不平的是恶人不但享福,而且向他人炫耀。特别是炫耀于信主之人面前,对比出他们窘困的境况,真令人难以承受。这种骄傲的态度甚至针对神而来,似乎向着天上的神发出挑战,信你又能怎么样?能比得过我现在过得更好吗?另一诗篇也清楚表明了这种骄傲的心:「恶人面带骄傲说,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诗10:4)高傲的人惹神愤怒,可是为何神不因他的恶行,立即施行惩罚呢?狂妄的人在神面前嚣张跋扈,嘲笑贫穷善良的弱者,却没有受到报应。这些存在的不公现象令神子民难以吞忍,发出了不平的呼声:「所以神的民归到这里,喝尽了满杯的苦水。」


11节的句子虽然连于前一句,但是主词应当不是神子民,而是狂妄人的意见。诗篇中常会有,因思想的跳跃,而转移观点的现像。本来想到恶人嚣张,令神子民心中痛苦,下一句就继续描述恶人狂妄无知的态度,以为神管不了他们。 「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这话与诗篇10篇描述恶人目中无神的心态:「他心里说,神竟然忘记了;祂掩面,永不观看」 (诗10:11)


12节开始出现「看哪!」这是诗人对此现象发表感叹。他在身受恶人苦待后,观察恶人的境遇,看到这世界不公平的常态:「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因为这种恶人得势,却又不会遭报的现象存在。令人发出一个疑惑:「神在哪里?」如古代道德经中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基本上就是从世界不公平的现象,推理出神不在乎公义的结论。

今天世上也有很多无神论者,会因为世界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而推出没有一位主持正义的神这观点。他们的想法是:神对世上发生的不公义之事不处理,若不是祂无知,就是祂虽知,却无动于衷,因此推理他不仁。再或是他既知道,又非不仁,则必定是力有未逮,因此再推出神不是无所不能。从世界存在的现实状况,推理基督信仰中的全知,全善,又全能的神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以自己有限的理性,先设定神存在的标准,再来推理神的存在与否,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为。


诗人诚实说出心中的挣扎,他感到自己过去对神忠实徒然无用。他终日受尽灾难,落在神的惩治下。对比与恶人的情况,「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遭灾。」(诗73:5)他觉得神待他不公。他不敢公开向其他神子民表达他的苦楚,怕因此而绊倒他人信心,相当于背叛神的子民。他努力思索这事,「我向神清心难道是徒然无功的吗?」他考量再三,而苦无答案,这令他左右为难,不知道以何信念立足于世。


思想的转捩点
「17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18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19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 他们被惊恐灭尽了。20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21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22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23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24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诗73:17-24)
本段经文是整篇中诗人心态的转捩点。当诗人走进圣所,注目于神,以神的眼光看待目前遭遇。恶人的兴盛不过是短暂的,在神永恒的旨意中,必遭报应。 18节提到神给恶人的报应是,将他们安放在滑地。这想法与另一诗篇相似:「愿他们的道路,又暗又滑,有耶和华的使者追赶他们。」(诗35:6)被神安在滑地,指恶人被神惩治,放在无法平衡的境地,脚步滑跌,站立不住。
过去诗人所羡慕的恶人得势的情形,不过如转眼云烟,无法维持长久。 「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清初文人孔尚任《桃花扇》有个经典的句子:「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建筑在物质上的富足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唐朝刘禹锡作的诗《乌衣巷》其中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荣华富贵,转瞬消失,竟然撑不过两三个世代。我们还能将人生的依靠建立在如此空虚的基础之上吗?

诗人对自己所受的苦楚发出深切的反省。他察觉了自己的无知,并自己在神面前低微的身份,实在没有立场在神面前向祂抱怨。这样的觉悟正如同约伯一样。他观察自己过去的困难仍然存在,如21节说的:「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虽然环境并没有变化,但是他的心态产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转折点在于,他进到神的圣殿中,转以神的眼光来观看自己的一生。他看到了的神在他身上的作为:神不离不弃,神与他同在,得神右手扶持,得神话语引导,将来能被神接到荣耀里。这让他胜过眼前的绝望境况,转为心怀盼望。


除神以外,别无爱慕

「25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26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28但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 (诗73:25-28)


当诗人进入圣所,因眼光变化带动心态转变之后,对神发出了感恩的歌颂。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这得胜的凯歌,传颂至今,激励了多少身陷艰难,而心中不平的神子民。我们今生与神建立的关系,将会持续到永恒。骄傲自大的人远离神,他们在永恒中,仍然保持与神分离的命运。但是今生对神忠实的清心之人,可与神永远同在,得到永恒的福分。心存永恒的盼望,帮助我们以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一生。即使遭到暂时恶待,知道神不忽略,也不轻看。祂是我永恒的力量与福分。


一个福音书中的故事正可以当成本篇的例证,耶稣遇到一位自以为已经达到神公义标准的少年的官,来求问主如何才可以得永生。当他听闻主提出要守神的诫命这条件的时候,很得意地宣称自己从小就遵守了。但他面对主提出更大的挑战:「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的时候。他的反应出乎人意料,竟然忧忧愁愁地走了。经文上说出了原因:因为他的产业很多,他舍不得撇下他半生依靠,令他骄傲的财富。 (太19 :21-22)主给他的评语是:「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太19:23-24)财主为何进不了神的国?因为他依靠地上的财富,舍不得抛弃这令他骄傲的丰富生活来跟从主。财富成为他进神国的拦阻。这样的教训令门徒觉得为难,他们发出疑惑:有谁能做到抛弃一切世上财富来跟从主呢?若主设下如此困难的条件,那神的国没有人能进得去。主告诉他们,若是凭着自己的血气,确实没有人能放得下。但是主要他们转移眼光到神的身上,从永恒的角度看待世上的财富:「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 :29)为了主的缘故,放下的今生财富,表面上是蒙受损失。但是从永恒的眼光来看,不但今生就可以得到回报,在永恒的国度里,还能享受更丰富的产业。这不是一句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主耶稣应许的丰盛的生命,在今生就已经可以略为尝到。那更完全的丰富,在将来与主同在时,会更丰盛地临到。看祸福不能只看眼前,需要有超越今生的眼光。


结论
诗人在最后勉励身边的神子民,不要放弃对神忠诚的信心。不必羡慕那些远离神去追求世俗享乐的恶人。他们走向的道路是通往死亡。在永恒的灭亡的结局下,今生短暂的享受又有何意义?转过头来诗人对自己也有个期望。他不效法恶人的行径,他知道自己亲近神对他是有益的。不只在今生得到主的保护,还能蒙主使用,让我们一生的作为,成为向世人发出的见证。见证出主美善的属性,并祂在我们身上施展的大能。结尾回应了第一节的话,我们真觉得「神恩待以色列清心的人吗?」从短暂的今生来看,或许并非如此。但是神要我们有超脱眼前利害的眼光。进到圣所中,仰望主的荣面,从永恒的角度看待今生的生命。比较起那些暂时的享受,永恒的福乐才是真正令我们羡慕的。我们有一天还要到主面前去,永远与祂同在,祂给我们的回报是丰富无比的。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