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耶稣与宗教领袖的争论(可2章)
2021-02-28 08:41:09
463次阅读
0个评论

医治瘫子(可21-12

1. 2章1到12节发生在哪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冲突?

      事件发生的地点在迦百农的一间房子里。与耶稣成长的拿撒勒不远。耶稣的传道主要是以该城为中心。但是城内居民有许多人仍不知悔罪,不信耶稣是弥赛亚。

事件的人物包括:耶稣,瘫子,瘫子的朋友,文士,众人。

有一位瘫子被四个朋友带来耶稣面前,寻求医治。耶稣因着他们的信心而赦免了瘫子的罪,文士却认为耶稣自称有赦罪的权柄,他们不以为然,以为耶稣是亵渎神。这是冲突发生的最要原因。

 

2. 瘫子和朋友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来到耶稣面前的?你觉得他们行为合理吗?如果你是瘫子的朋友你会这样做吗?是什么促使他们此事呢?

      「是用四个人抬来的。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他们想要进来房子的时候,因为人多,以致无法见到耶稣。于是拆了房顶,将瘫子缒下来,放在耶稣面前。求耶稣医治。

      单看外表的举动觉得有点不合理,即便拆房顶相对容易,但这个举动还是具有破坏性和需要承担一些后果。犯得着为一个病人,大费周章,甚至可能会让房主遭受损失吗?

      如果我是瘫子的朋友可能不会这么做。除非我有强烈的把握,耶稣一定会治好朋友的病。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我太爱这个朋友了,想要让他得医治,不惜可能冒犯他人。这四个朋友这么做的原因正是,迫切想让瘫子得医治,并且强烈相信耶稣具有医病的权柄。

 

3. 第5节他们指谁?耶稣是看见什么才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的?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可25)这句话的他们指的是瘫子和他的朋友们。

耶稣医治的作为正是因着看到这些人的信心,这个信心不单是四个朋友有,连瘫子也有。瘫子要愿意让四个朋友带过来,本身必然是经过自己同意的。瘫子他们是有信心的人,他们来找耶稣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能够治好瘫子的病,因为他们相信耶稣宣称自己是神差来的弥赛亚,具有医治疾病的权柄。

 

4. 请问文士对耶稣身份的认识是什麽?为什么文士认为耶稣说僭妄话?

文士在心里议论耶稣,认为耶稣说僭妄话。他们认为耶稣只是个人,他们不相信耶稣有赦罪的权柄。只有神才能赦罪;所以他们认定,耶稣自夸与神平等,是在亵渎神。

 

5. 耶稣是如何回应文士的?你觉得赦免罪容易,还是叫瘫子行走容易?为何耶稣要用叫瘫子行走来证明自己有赦罪的权柄?

耶稣质问这群文士法利赛人:「你们心里为什么这样议论呢?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样容易呢?」(可28b-9)尽管文士是在心里议论,耶稣鉴察人心。

从神的角度来讲,医病与赦罪在神手里,一样容易;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空口说白话,赦免罪恶,没有证据显示真正赦免了没有,似乎更加容易。

耶稣用一个无人能否认的神迹来证实人们所提出的质疑时,让文士看到在人不能做的事情,在神凡事都能。也通过吩咐瘫子行走,彰显出耶稣不仅有医治的权柄,也有赦罪的权柄,也说明了,耶稣就是神,并没有说僭越的话。

 

6. 瘫子有何改变?众人有何回应?

当主耶稣说:「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可211)那人就起来,立刻拿着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瘫子单单顺服主的命令,他的病就好了,还能够是拿着褥子走出去。

众人就觉得惊奇、归荣耀与神。

 

呼召利未(213-17

概括13到17节的内容,耶稣呼召利未并与罪人和税吏一同吃饭;向读者指出,那些受到虚伪犹太宗教领袖鄙视的人,正是耶稣定意要服侍的对象。

 

7利未的职业是什么?耶稣呼召利未时,他在做什么?经文中如何描述利未对耶稣呼召的回应?试着比较本段与前面瘫子的故事,如果耶稣要把你从熟悉的工作中呼召出来,你该怎么有怎样的回应?

利未是税吏,当时的税吏被犹太人视为异教统治势力的帮凶,是欺诈百姓,索取超过政府规定税项的贪心之人。

当耶稣呼召他时,他坐在税关上,正在收税。听见呼召后,他就起来,放下原来的行业,跟随耶稣。

对比前面提到的瘫子拿起褥子行走的行动相呼应,利未的回应也展示耶稣神奇的救赎大能,当一个人愿意顺服,就能成就一般人认为不可能达到的事。如果耶稣要把我们从熟悉的工作中呼召出来,我们应该及时回应,勇敢前行。

 

8. 在13到17节中的冲突,是由谁引起的?因着何事引发冲突?什么样的观念让他们引发这场冲突?

这场冲突是由法利赛人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所引起的。他们看见耶稣与税吏罪人一同吃饭,以为耶稣犯了与罪人同流合污的罪。他们对耶稣提出批评:「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可216)文士和法利赛人与耶稣的冲突,就是因为耶稣和罪人们一起吃饭引起的。

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圣洁的人是不能和罪人一起吃饭的;如果这样做就会沾染污秽。

 

9. 耶稣是如何面对这场冲突的?是什么信念促使他和罪人税吏一起吃饭的?

耶稣面对这场冲突,向敌对者解释自己的信念。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耶稣相信他来是要召自认为是罪人的人悔改的,而不是召那些自以为是义人的罪人悔改的,而罪人和税吏都是知道自己是罪人的人,所以耶稣和他们一起吃饭,为要召他们悔改。

 

关于禁食的教导(可218-22

10. 18节中什么引发约翰门徒和法利赛人的质问?

因为耶稣的门徒不禁食,而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所以引发了疑问。关于律法中定的禁食规定,只要求每年在赎罪日那天举行全国禁食(利16:29-31),但从士师时代起,为表达急切的需要、悔罪和忏悔,禁食加上祷告就已经变成了旧约的属灵传统。法利赛人及其追随者每星期禁食两次(路18:12)。约翰的门徒禁食,是因为他传悔改之道(太3:11),他的门徒禁食是顺理成章的。耶稣也传悔改的信息,但他在世上传道,却不坚持要人禁食。耶稣不是要违反禁食的律法,而是阐明禁食真正的含义。是借着祷告亲近神,体贴神的心意。不是藉着禁食,炫耀自己的功德。

 

11.耶稣是如何回答他们的?谁是比喻中的新郎呢?根据耶稣的回答什么时候才需要禁食?今天我们需要禁食吗?

耶稣把自己和他所有的旧约先知区别出来,因为旧约百姓所期盼的「新郎」来了。耶稣把自己比作新郎的象征,确切表达了天国来临的喜悦。「新郎」按照旧约的用法,实际上是描写神与祂的选民以色列人立约的关系。当新郎还在的时候,应当直接来到新郎面前亲近他。只有新郎离开的时候,才需要禁食。所以只有耶稣被钉十字架,基督徒因着新郎离开,才需要禁食,表示亲近新郎。

禁食的意义是趁着这样的操练,放下物质的缠累,祷告亲近神,寻求明白神的心意。今天基督徒可以根据圣灵对各人的感动选择是否禁食。

 

12. 21到22节中,关于新旧东西的比喻有那几个?这些比喻是什么意思?

耶稣使用新布补在新旧衣服上,与新酒装在新旧的皮袋里,来比喻新的时代与旧体制的不能相容。

在比喻中,新旧的事物无法相容。天国和天国君王的来临,带来新的作风。耶稣关于禁食的教导和约翰的门徒以及法利赛人关于禁食的理解也无法相容。耶稣将天国的义带进世界,是要将神子民带进一个崭新时代,不是修改原有的旧制度成另一版本。祂教导的天国伦理标准,与犹太教的旧制度,是无法相容的。就如同将未经缩水的新布,补在旧衣服上。两种布料相互不匹配,不仅补不了旧衣服的破洞,反而在洗衣时新布缩水,将旧衣服扯坏。新的部分与旧的无法匹配。也像是将未发酵的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新酒发酵,气体膨胀,旧皮袋已经没有弹性,必然会涨破。唯有新皮袋还有涨大的空间,足以装下新酒。

耶稣教导的公义标准,是革除旧制度,带进新制度。需要有新的心态去顺从。这原则可以应用在前面耶稣与罪人同坐席这件事上。法利赛人以为耶稣与罪人坐席,沾染了罪人的污秽。但是主耶稣却是以坐席为机会,传递拯救的信息,以福音净化了罪人。这是弥赛亚在救恩时代,主动出击的拯救行动。

 

关于安息日的教导(可223-28

13. 2章23到28节,发生了哪个冲突?分别是在什么人之间产生冲突的?这两个冲突都是围绕什么而产生的?

冲突的发生是因法利赛人谴责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冲突都是因为法利赛人来找耶稣的毛病而发生的。整个冲突是围绕安息日做工而展开的。

 

14. 在2章23到28中在法利赛人的话中,为什么掐麦穗是不可作的事?面对冲突,耶稣分别用什么例子来为自己和门徒的行为辩护的?耶稣是否破坏了安息日的诫命?

文士认为安息日不可作工,他们认为,掐麦穗是一种收割的形式,在安息日收割是律法所不许可的(出3421)。

耶稣用了祭司拿陈设饼给大卫吃辩护,祭司拿陈设饼给落在艰难中的大卫吃,体现了祭司对大卫的怜悯并得到上帝的喜悦。安息日的精意乃是安息日是为人所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意味着法利赛人弄错了上帝设立安息日的原意。

耶稣没有破坏神设立安息日的原意,神设立安息日,并非是要使之成为我们的重担。因此,我们也不要设立许多规条,来限制自己的合乎神心意的行动,让安息日成为重担。安息日是为了人的益处;是为了在充满匮乏和患难的世上,预备我们,使我们能够面对未来的日子。人不是为安息日而设立的。记念安息日,是为了要我们记念神的恩慈。由于耶稣以自己为安息日的主,而且为了人的好处而使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在安息日敬拜神、服侍神,可以怜恤有需要的人,可以做善事。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