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心地神学
2020-09-15 08:23:08
299次阅读
0个评论
四种田地(博爱思牧师)
这也是主耶稣的教训。马太福音的第一个比喻就道出了这个主题。那里说到有一个农夫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13:4-8)
门徒起先并不明白这个比喻,所以耶稣就解释给他们听。种子被鸟吃掉,代表有些人不明白所听到的信息,撒但来就把他们仅有的都夺去了。枯干的种子代表有些人似乎接受了福音,却很快因艰难或逼迫而转身离开真道。荆棘代表世上的忧虑和财富,有人用此来换取他们永远的灵魂。只有四分之一的种子落在好土里,往下扎根,并且生长,结出农作物来。
这正是耶稣的经历。他遭到无数人拒绝。在他侍奉的早期,他大多数所谓的门徒都离开他而去,到了最后,甚至那十二个门徒也背弃了他。
这也是初代福音使者的经历,所以耶稣才说出这个比喻,好叫他们(和我们)对此有所准备。
让我说得更实际一点。如果你认真地传福音,那么以赛亚、耶稣、早期门徒、保罗所经历的,你也会经历到。你也将面对这个可悲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
想想看你所遇到不信的人是属于那一类?
1.顽梗的人。我是指那些因罪而心里刚硬的人,他们沉溺于恶事,被魔鬼紧紧地辖制着。当然,神能打破这捆绑。但情形往往是:罪的势力庞大无比,而魔鬼总是伺机在一个人尚未完全明白信息,或尚未让信息在他里面动工之前,就把信息夺去了。
几年前我听见两个基督徒妇女之间的对话,其中一人问另一个说:“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道德光景每下愈况呢?”
她的朋友回答说:“那是因为人们喜爱犯罪。”
或许还可以找出其他的答案,但对我而言,这实在是最贴切而充分的解释。人们喜爱犯罪。他们因此而日益刚硬。美国文化的问题不是出在人们未听见福音。他们已经听过了。大多数人也明白福音。问题是他们喜爱犯罪过于喜爱神。他们不要福音,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接受福音就必须离弃所心爱的罪中之乐。
或许你也是其中之一,甘愿活在罪中。我为你感到难过,你的前途实在堪忧。哈里·艾恩赛德的作品中提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子,自幼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常常被强迫到基督跟前。但她选择走世界的道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一个浪荡子私奔,并且一再拒绝别人的忠告。后来她患了一种严重的疾病,医生试尽当时一切可能的疗法,都无济于事。她的性命已危在旦夕。
一天晚上,这个年轻女子从昏睡中醒来,眼睛充满了恐惧,呼吸急促地问她的母亲:“妈妈,以西结书7:8-9说什么?”
“亲爱的,你为什么这样问呢?”她的母亲问道。
这位年轻女子回答说,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似乎有人要她去读以西结书7:8-9。她的母亲不熟悉这段经文,就拿来一本圣经,开始读给她听:“我快要将我的愤怒倾在你身上,向你成就我怒中所定的,按你的行为审判你,照你一切可憎的事刑罚你。我眼必不顾惜你,也不可怜你,必按你所行的报应你,照你中间可憎的事刑罚你。你就知道击打你的是我耶和华。”
那个可怜的女孩带着惊恐的表情,缩到她的枕头上。几个小时之后她就去世了。
我们是填塞人,
我们是中空人,
彼此靠在一起,
脑里只有稻草。
呜呼哀哉!
确实可悲!这几行文字是1925年写的,远在电视发明之前!我不知道艾略特若活在今日,他会说什么。今天电视已如风卷残云,横扫我们的文化,每一个人都难逃其张开的肤浅之网。艾特略的时代介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人拒绝去思想。可是今天的人却根本不知道如何思想。他们所听到的信息若不哗众取宠、有声有色、具娱乐性,就立刻掉头而去。他们甚至不去思想有关灵魂的事。
3.被财富缠绊的人。马可福音10:17-22记载了耶稣的另一次“失败”。有一个年轻人来见耶稣,他属灵上很虔诚,有追求,显然道德标准也很高。此外他问的问题也很正确:“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我们大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立刻向他传福音。但耶稣对带领人做门徒的兴趣,远远超过增加他的跟随者之数目。耶稣首先要那人明白神是谁,以及神对他的要求是什么。耶稣提到律法,并与那个青年一块复习,但那年轻人自认为已守住了所有的诫命。于是耶稣来到真正的核心,指出什么是缠挤福音新生命的主要原因。“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22节)。
耶稣也感到悲伤,因为他爱那个人。耶稣告诉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23节)。
我认识很多受财富拦阻而无法做门徒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拥有庞大财富。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财富。他们的心思定在高薪、公司福利上,一直盘算他们能用这些利益做什么,买什么。他们却因此而灭亡。就像以扫那样,为了一碗汤而出卖自己的灵魂。耶稣的教训多么不同啊!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4、26)。
或许不多,但也有一些
我无法在这里歇手,因为我们尚未完全探讨保罗的论述,也未回答以赛亚提出的问题。
保罗写道:“人没有都听从福音。”不,有些人听从了,将来也有一些人会听从。在下一章里,保罗进一步解释以色列人不信的原因,他认为至少他个人相信福音,而神总是会保留一些不肯向巴力屈膝的余民。
以赛亚问道:“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确实,相信的人不多。但“不多”并不表示“一个也没有”。虽然有时候传道的果效甚微,但神总是会祝福这事工,拯救一些人。当然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功劳,而是出于神在福音里的大能。我们将在下一讲做进一步的讨论。
让我们坚持传福音的使命。你不必为其结果负责。负责任的是神。但你有责任服从基督的命令,把信息带给别人。如果你不能把福音解释得全备,不妨将他们带到有这种能力的人面前,带到能正确教导圣经、毫不妥协地解释基督教神学的人那里。另外,你需要为他们代祷。圣经说:“义人所发的祷告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如果你是不信的人之一,你或许由于刚硬、肤浅,或内心被世界缠累而不信。但你要知道,不管你多么刚硬、肤浅、被缠累,你不必一直待在这种不信的光景中。离开你的罪,现今就求告耶稣基督。
有人说过:“在时间的巨钟上,只有一个词:‘现在’。”这句话已被人淡忘,但却是事实。“现在”正是你脱离不信阶段、进入相信耶稣基督做你救主的喜乐阶段最好的时机。
这也是主耶稣的教训。马太福音的第一个比喻就道出了这个主题。那里说到有一个农夫出去撒种: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13:4-8)
门徒起先并不明白这个比喻,所以耶稣就解释给他们听。种子被鸟吃掉,代表有些人不明白所听到的信息,撒但来就把他们仅有的都夺去了。枯干的种子代表有些人似乎接受了福音,却很快因艰难或逼迫而转身离开真道。荆棘代表世上的忧虑和财富,有人用此来换取他们永远的灵魂。只有四分之一的种子落在好土里,往下扎根,并且生长,结出农作物来。
这正是耶稣的经历。他遭到无数人拒绝。在他侍奉的早期,他大多数所谓的门徒都离开他而去,到了最后,甚至那十二个门徒也背弃了他。
这也是初代福音使者的经历,所以耶稣才说出这个比喻,好叫他们(和我们)对此有所准备。
让我说得更实际一点。如果你认真地传福音,那么以赛亚、耶稣、早期门徒、保罗所经历的,你也会经历到。你也将面对这个可悲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
想想看你所遇到不信的人是属于那一类?
1.顽梗的人。我是指那些因罪而心里刚硬的人,他们沉溺于恶事,被魔鬼紧紧地辖制着。当然,神能打破这捆绑。但情形往往是:罪的势力庞大无比,而魔鬼总是伺机在一个人尚未完全明白信息,或尚未让信息在他里面动工之前,就把信息夺去了。
几年前我听见两个基督徒妇女之间的对话,其中一人问另一个说:“为什么今天美国的道德光景每下愈况呢?”
她的朋友回答说:“那是因为人们喜爱犯罪。”
或许还可以找出其他的答案,但对我而言,这实在是最贴切而充分的解释。人们喜爱犯罪。他们因此而日益刚硬。美国文化的问题不是出在人们未听见福音。他们已经听过了。大多数人也明白福音。问题是他们喜爱犯罪过于喜爱神。他们不要福音,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接受福音就必须离弃所心爱的罪中之乐。
或许你也是其中之一,甘愿活在罪中。我为你感到难过,你的前途实在堪忧。哈里·艾恩赛德的作品中提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子,自幼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常常被强迫到基督跟前。但她选择走世界的道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一个浪荡子私奔,并且一再拒绝别人的忠告。后来她患了一种严重的疾病,医生试尽当时一切可能的疗法,都无济于事。她的性命已危在旦夕。
一天晚上,这个年轻女子从昏睡中醒来,眼睛充满了恐惧,呼吸急促地问她的母亲:“妈妈,以西结书7:8-9说什么?”
“亲爱的,你为什么这样问呢?”她的母亲问道。
这位年轻女子回答说,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似乎有人要她去读以西结书7:8-9。她的母亲不熟悉这段经文,就拿来一本圣经,开始读给她听:“我快要将我的愤怒倾在你身上,向你成就我怒中所定的,按你的行为审判你,照你一切可憎的事刑罚你。我眼必不顾惜你,也不可怜你,必按你所行的报应你,照你中间可憎的事刑罚你。你就知道击打你的是我耶和华。”
那个可怜的女孩带着惊恐的表情,缩到她的枕头上。几个小时之后她就去世了。
我相信有人会对这个故事嗤之以鼻,特别是那些内心刚硬的人。我承认这是第二手的资料,我并不认识这家人。但我必须提醒你,即使这个故事不是真的(虽然我毫不怀疑其真实性),但我刚才读的那段话确实是在圣经里,是神自己的话语,神必定会审判罪。罪使人心刚硬,拒绝恩典只会使审判更严厉。
(注;这是错误地引用圣经!基督徒在最后一刻悔改,父神还是会接纳她的灵魂!)
2.肤浅的人。第二类不信福音的人是肤浅之辈,比喻中那坚硬的田地就是象征这一类人。今天这种人比比皆是。我们被肤浅的人所包围,我们自己也常常流于肤浅——我们的喜好、盼望、所作所为都缺乏深度。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 S. Eliot)在《中空人》(TheHollow Men)中所说的真是一针见血:我们是填塞人,
我们是中空人,
彼此靠在一起,
脑里只有稻草。
呜呼哀哉!
确实可悲!这几行文字是1925年写的,远在电视发明之前!我不知道艾略特若活在今日,他会说什么。今天电视已如风卷残云,横扫我们的文化,每一个人都难逃其张开的肤浅之网。艾特略的时代介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人拒绝去思想。可是今天的人却根本不知道如何思想。他们所听到的信息若不哗众取宠、有声有色、具娱乐性,就立刻掉头而去。他们甚至不去思想有关灵魂的事。
3.被财富缠绊的人。马可福音10:17-22记载了耶稣的另一次“失败”。有一个年轻人来见耶稣,他属灵上很虔诚,有追求,显然道德标准也很高。此外他问的问题也很正确:“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我们大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立刻向他传福音。但耶稣对带领人做门徒的兴趣,远远超过增加他的跟随者之数目。耶稣首先要那人明白神是谁,以及神对他的要求是什么。耶稣提到律法,并与那个青年一块复习,但那年轻人自认为已守住了所有的诫命。于是耶稣来到真正的核心,指出什么是缠挤福音新生命的主要原因。“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22节)。
耶稣也感到悲伤,因为他爱那个人。耶稣告诉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23节)。
我认识很多受财富拦阻而无法做门徒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拥有庞大财富。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财富。他们的心思定在高薪、公司福利上,一直盘算他们能用这些利益做什么,买什么。他们却因此而灭亡。就像以扫那样,为了一碗汤而出卖自己的灵魂。耶稣的教训多么不同啊!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4、26)。
或许不多,但也有一些
我无法在这里歇手,因为我们尚未完全探讨保罗的论述,也未回答以赛亚提出的问题。
保罗写道:“人没有都听从福音。”不,有些人听从了,将来也有一些人会听从。在下一章里,保罗进一步解释以色列人不信的原因,他认为至少他个人相信福音,而神总是会保留一些不肯向巴力屈膝的余民。
以赛亚问道:“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确实,相信的人不多。但“不多”并不表示“一个也没有”。虽然有时候传道的果效甚微,但神总是会祝福这事工,拯救一些人。当然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功劳,而是出于神在福音里的大能。我们将在下一讲做进一步的讨论。
让我们坚持传福音的使命。你不必为其结果负责。负责任的是神。但你有责任服从基督的命令,把信息带给别人。如果你不能把福音解释得全备,不妨将他们带到有这种能力的人面前,带到能正确教导圣经、毫不妥协地解释基督教神学的人那里。另外,你需要为他们代祷。圣经说:“义人所发的祷告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如果你是不信的人之一,你或许由于刚硬、肤浅,或内心被世界缠累而不信。但你要知道,不管你多么刚硬、肤浅、被缠累,你不必一直待在这种不信的光景中。离开你的罪,现今就求告耶稣基督。
有人说过:“在时间的巨钟上,只有一个词:‘现在’。”这句话已被人淡忘,但却是事实。“现在”正是你脱离不信阶段、进入相信耶稣基督做你救主的喜乐阶段最好的时机。
0
0